2015-07-07 10:41:57
孩子为什么突然发烧?发烧会不会烧坏孩子?为什么吃了退烧药还会再发烧?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不再持续发烧……
当孩子发烧时,父母常常有很多急于让医生回答或解决的问题。
虽说,孩子发烧是再常见不过的症状。可是,遇到孩子发烧时,家长还是会心急如焚,不知所措。即使是一位很理智的父母,也不免会焦虑、担心。
的确,发烧使孩子的精神变弱;高热还会使孩子出现神志恍惚,甚至抽风。那么,该如何面对发烧的孩子,又该如何进行家庭治疗和预防呢?
提问1:体温增高幅度大,该吃退烧药吗?
昨天夜里,2岁的乐乐特别烦躁、睡眠也很不安。妈妈发现他有些发烧,体温达37.8℃。乐乐平时体温只有35.8℃~36.0℃,妈妈认为既然体温增高的幅度较大,于是,便给乐乐服了退烧药。
第二天,带孩子来看我时,妈妈问的问题之一就是:该不该给孩子吃退烧药?
帮乐乐妈妈作分析
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。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,但主要是病毒、细菌等病菌侵入人体所致。人体为了抵抗并杀灭它们,便采取了一种自我保护性质的反抗措施—-发烧。实际上,发烧是一种好现象,说明孩子正在努力与病菌抗争,而且,这种能力会越来越强。但是,由于孩子大脑发育尚不成熟,过高的体温(超过39℃)可刺激大脑皮层,出现异常放电,即可出现惊厥。
预防体温过高,避免出现高热惊厥,是服用退烧药的最基本的理由。
体温超过39℃可引起大脑皮层不稳定,但不是说,每个孩子都会出现惊厥。高热惊厥往往有遗传倾向,了解双方父母家族高热惊厥的历史,有助于预测孩子出现高热惊厥的可能性。不论孩子的基础体温如何,还是等孩子体温达到38.5℃以上,再给孩子口服或肛门内使用退烧药物。
过早服用退烧药物,将孩子体温保持在37℃以下,会削弱人体对病菌抵抗的能力,使病菌更易于在体内扩散,无形中助长了病菌对人体的侵害。我们希望服用退烧药后的效果是将体温保持在37℃~38℃之间。
为什么不等到39℃
为何孩子体温达到38.5℃就给退烧药,不是39℃才可能引起孩子大脑皮层不稳定吗?这是因为服用退烧药物后,药物被人体吸收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,一般为20~30分钟; 38.5℃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,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在退烧药物起作用之前孩子体温已超过39℃。
提问2:烧退了,还能看出得了什么病吗?
1岁的妞妞生后第一次出现发烧,而且体温达到了近40℃。看着被“烧”的满脸通红、精神萎靡、微微颤抖的孩子,全家人急得不知所措。虽然,大家都知道应该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,可是怕退烧后不利于医生对孩子的疾病状况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,所以,抱着“滚烫”的孩子冲往医院。
给妞妞家人作分析
几乎每个家长都有同样的经历。孩子第一次出现发烧时,全家人都会慌乱一团。其实,孩子出现了发烧,说明孩子进入了成长的新的阶段。发烧是人体对抗病菌的一种能力,可发烧的高低由大脑内体温调定中心来控制。如上述分析提到的,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够成熟,大脑内体温调定中枢限定体温的能力有限,往往出现高烧。当然,高烧又可以刺激本不成熟的大脑出现异常放电,出现惊厥。所以,对于孩子发高烧,我们主张及时使用退烧药物。
至于发烧会不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,其实,发烧只是一些疾病过程中最早、最突出的表现,而不是唯一的表现。医生会综合孩子的表现、家长的叙述及客观的检查来作出最终的诊断和治疗。大可不必担心服用退烧药物会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。
孩子高烧时,可导致大脑皮层稳定性下降,只有极少数孩子出现惊厥,而大多数都会出现一定的精神症状,多表现为精神弱,对外界曾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原有的兴致,甚至出现精神萎靡,说胡话等。当服用退烧药物,体温一旦下降到38℃以下,孩子的精神症状就会自行消失。待高烧再起时,又会出现。
另外,高烧还可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,以致心脏供血出现调整,主要提供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。所以,孩子会出现手脚发凉,全身颤抖。这时,孩子会出现躯干很热,满脸通红,而手脚冰凉。服用退烧药物,体温降至38.5℃后,这些表现也会相应缓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