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12-30 16:55:31
吃饭和说话,在大多数人看来,除了都和“嘴”有关外,彼此再没什么联系,可最近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儿保专家刘长伟发现,不少宝宝说话令人很着急,归根到底,竟然和宝宝“不好好吃饭”有关系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有一个“怪病”叫构音障碍
刘长伟曾经遇见过一个2岁多的孩子,发音有问题,嘀嘀咕咕说半天,父母完全听不懂,唯一能当孩子“知音人”的就只有奶奶了。
爸爸妈妈一看急了。这样下去如何是好?现在父母还有耐心慢慢听宝宝说,再过几个月进了幼儿园,和小朋友们可怎么相处呢?得,还是带着孩子来看医生吧。
结果,在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后,医生并未发现孩子有任何器质性的问题,听力、发音器官都很正常。不过在问到孩子的饮食习惯时,才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:这个孩子都2岁了,居然还只吃糊状食物!
“一般孩子在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,最初是糊状食物,很快就会过渡到软米饭、烂面条、手指饼干这些固体食物,可这个孩子的家长,总怕孩子嚼不烂不吸收,就把食物都打碎做成糊状,喂给孩子吃。后来孩子2岁了,家里觉得该给孩子尝试固体食物,可没想到只要吃一点固体食物,孩子就会恶心、呕吐,完全无法下咽。家长就只好继续让他吃这种半流质的食物。”刘长伟告诉记者。
在家长看来,这样主要就是麻烦了点,但也有好处:反正所有食物都打成糊,就算有宝宝不喜欢的,也没办法挑食了。可刘长伟说,正是这样的饮食模式导致宝宝不能好好吃饭,而这个问题被称为“构音障碍”。
“所谓构音障碍,其实是指由于神经病变,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、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。不过这个孩子所代表的情况有点特殊,他们其实是因为饮食问题所导致的。”刘长伟说。
及时添加辅食让宝宝说话更流畅
刘长伟说,我们说话也好,吃饭也好,都要用到嘴,也就是口腔。所以口腔的功能很重要。不过,虽然吃吃喝喝看起来是人类本能,其实口腔的功能却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。
比如小宝宝在出生后,一开始都以奶为主食,口腔动作也以吸吮为主,这和成人的咀嚼——吞咽模式相差非常大。
不过,一般宝宝在6个月后肯定要开始引入辅食,一开始是糊状食物,各种米粉、肉泥、果蔬泥,渐渐就会过渡到一些固体食物,比如米饭、面条、手指饼干。在9个月以后,医生往往更会叮嘱家长,及时给宝宝一些可以“磨牙”的小块块、小碎碎食物,这就是要训练孩子的咀嚼和吞咽能力,让他们学会成人的进食法。
这个学习存在一个敏感期,错过敏感期不仅学习效率差,宝宝也会变得不配合——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些固体食物没兴趣,而且觉得太过粗糙,会引起生理性的条件反射,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无法下咽。所以,如果家长害怕宝宝不消化,迟迟不给孩子接触这些食物,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基本“生存技能”的机会。
“过去都认为,这样会导致孩子在幼儿期出现严重的挑食、偏食问题,但现在发现,这样可能带来更多、更严重的后果。因为口腔功能得不到训练,比如让宝宝出现构音障碍,语言能力受损;同时,缺乏训练和运动的口腔,也容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‘长歪了’,导致宝宝的面容发育受到影响。”刘长伟说。
如何避免宝宝“吃”出语言障碍
1、对于足月健康出生的宝宝,满6个月以后需要及时引入辅食。由于孩子发育有个体差异,但引入辅食的时间不能早于满4个月,但也不能迟于8个月,这期间是训练宝宝咀嚼、吞咽及口腔协调的“窗口期”,错过之后会造成很多问题。
2、添加辅食以后,需要不断改变宝宝的饮食模式,由稀到稠,由软到硬。如满4月龄添加流质状食物,满6月龄就需要尝试泥状食物,如婴儿米粉泥、肉泥、鱼泥、菜泥、水果泥;7-9月龄期间就可以逐步过渡到末状食物,如稠粥、烂面条、肉末、菜末、水果块等,10-12月龄就可以逐步过渡到末状食物,如碎馒头、软饭、碎肉、馄饨、水果条等。满1岁以后就可以逐步过渡到成人饮食模式了。
3、婴儿添加辅食以后,家长不能一直喂孩子,还需要逐步训练孩子自己进食的能力,哪怕吃得一片“狼藉”,这有利于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和自己进食的能力。有的家长喜欢喂饭,甚至喂到孩子上小学,这种做法显然不恰当,看似“爱”孩子,实则“害”孩子。